電話:2652 5998 | 傳真 :2696 4998 |
電郵 : best@bestrecovering.com |
試論中醫業在香港的發展前景(16年4月)《編者按:本文作者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佳保公証行入學獎學金」得獎者。》
洪嘉慧
試論中醫業在香港的發展前景
近十年,香港政府對於中醫業的支援慢慢提升,由二零零三年起在十八區均設立中醫教研中心,直到上年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提及會預留將軍澳一塊土地用作興建中醫院。可是有關前幾年李惠利地皮興建中醫院不獲通過一事,卻令人感到中醫院的興建是否永無了期?究竟政府是否有意發展中醫呢?除了中醫院的興建,對於中醫業在香港的發展,有關公營制度的支援及人才保留,這是不可忽視的,也是是次文章希望更深入探討的。
在公營醫療制度上,到了現今中醫治療尚未納入其中,往往令市民承擔沉重的醫療費用,而當中佔更多的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有些市民由於經濟上的壓力,不得不放棄中醫治療而轉向有資助的西醫治療。事實上,有些長期病患者往往從中醫上得到更有效的治療,但卻因政府遲遲未將中醫治療納入公營醫療制度,使窮苦大眾不得不抹殺中醫治療的可能性,變相普羅大眾難以享有中醫的治療?再者,沒有了公營醫療制度上的支持,反映了香港政府對中醫的不重視,這樣非但難令中醫更普及化,更令大眾減低對中醫治療的信任。這絕對是阻礙了本港中醫業的長遠發展。
在本港人才管理方面,雖然中醫學和西醫學在香港所讀的年期均為六年,而中醫學所學的醫學知識絕不比西醫少,同樣是專業人士,但是中醫師的薪酬卻未受保障。這樣大大阻礙吸引人才修讀中醫。再者,一些大型的私營機構往往招聘國內有多年經驗的老醫師,對於剛畢業有執照的年輕中醫師在本港就業並不明朗,再加上本港中醫院遲遲未能興建,同學需要到國內進行實習,而國內和香港的醫療制度和學習模式有一定上的出入,這樣對於學生學習上和將來回港就業適應上有一定的阻礙。所以要有效地發展中醫業,有關薪酬管制和中醫院的興建絕對是刻不容緩。
期望將來中醫院的建成,有關以上問題能有效解決,使中醫制度能更完善,令中醫業能在本港能有效地長遠發展,並使中醫在本港更加普及。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佳保公証行入學獎學金」得獎者。》
吳浩
試論中醫在香港的發展前景
我認為中醫的優點現在尚未充分發掘及體現。下列我將從「防」及「治」這兩方面闡述。
中醫有着獨特的治療理論和方法。而這些方法對部分疾病有着優異的療效。然而,市民大眾未必清楚了解這些中醫優勢之處。他們在患病時由於不知道中醫對這些疾病有不錯的療效,而沒有尋求中醫師的協助。以外感病為例,自東漢《傷寒論》面世,中醫在外感病的治療上已建立了一套頗成熟的理論及治法。及至清朝時,温病學說的興起進一步完善了中醫對外感疾病的理解。以中藥治療外感可以迅速減輕患者的症狀及治愈患者。但大眾或許有着中治療有效但緩慢的錯誤印象,而不尋求中醫治療。由此可見,大眾很多時對中醫的認識不多,而有各種錯誤觀念。我認為中醫業發展之先需讓市民更了解中醫,正確認識到中醫的優勢,自然會有更多人尋求中醫的協助,使中醫界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本港的中醫服務以治療為主。然而,中醫講求治未病,數千年以來發展出各種疾病防治技術。近年來,本港中醫診所雖然有提供天炙這種防治辦法,不少中醫師也有在報章撰文,為中眾提供一些保健方法,但仍有很多中醫保健方法可以普及。例如,八段錦等簡易的保健氣功、按摩導引等等。坊間雖然也有此類資訊,但未必全面及準確。政府及各慈善機構又可否在這方面做得更多呢?
中醫包涵的內容很多,但大眾知道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惟有讓他們認識中醫更多,才可使中醫更融入市民的生活中。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佳保公証行入學獎學金」得獎者。》